11年前的10月份,公司以中標承建烏東德水電站左岸導流洞工程、高線路工程以及前期專項勘探和配套工程三個標段的施工任務進駐烏東德工地。一批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施工管理人員先后從三峽、向家壩、溪洛渡以及柬埔寨等在建項目向烏東德工地集結,組建成立了葛洲壩烏東德施工局。
水電站的選址歷來地處偏遠,烏東德水電站當然也不例外。從昆明市驅車途徑祿勸縣進工地,要沿著一路的盤山公路“轉”好幾個小時,據說那條盤山公路的大彎道就有800多處,即使不暈車的人進工地也難以承受旅途的勞頓。當時流傳著一句話:“進了烏東德,就不想再出來;出了烏東德,就不想再進去”,道出了建設者的些許無奈。
隨著工程建設的有序推進,為滿足全體干部職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全方位地展示葛洲壩人在烏東德工程建設中的精神風貌,我們萌生了打造烏東德工區“第一張報紙”的想法。經過精心策劃和積極準備,我們以公司“兩會”和施工局年度工作會的召開為契機,讓《烏東德月刊》踏著金沙江的足跡創刊了。
創刊容易,堅持辦刊可不容易。初期雖然擬定了采編記者和通訊員,制定了來稿登記及獎勵政策,但當時真正能動筆寫稿的人少之又少,加之排版的水平受限,從第一期月刊的策劃到定稿,耗費了近一個月時間。
為了能延續我們的辦刊初衷,我們想辦法對施工局寫作愛好者進行培訓,開展相關的征文比賽,定期召開宣傳工作會,明確目標,壓實責任,不斷調整標準、調整狀態、調整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執行力。
由于當年的快遞包裹止步于30公里開外的大松樹鎮,各單位訂閱的報刊雜志無法及時到達,《烏東德月刊》一度成為施工局乃至業主、監理等參建單位干部職工樂見的內部刊物,期間還吸納了幾個監理單位的通訊員。通過這一載體,大家可以全面、具體地了解到烏東德工程新近發生的點點滴滴和所走過的風雨歷程,因此也更加堅定了我們作為工程建設主力軍,辦好這一份報紙的信心和決心。
秉承“優質、高效、務實、創新”的精神,我們勤奮工作,在《烏東德月刊》迎來創刊一周年的日子,已先后有20多名寫作愛好者為烏東德月刊撰寫稿件,刊發圖片新聞60余副,完成各類文字稿件200余篇。我們始終堅持貼近基層、結合實際、深入工地,推出了一大批有深度、有新意的報道及文化作品,宣揚了一大批在烏東德工地頗具代表性的先進典型,也為日后拍攝烏東德工程紀實片積累了寶貴的基礎素材。
歲月無聲,寫作有言,這項被我們定義為找尋亮光、記錄亮光、打造亮光的“亮光”行動,一直堅持了五年。為了那些點點滴滴的“亮光”綻放,在無數個深度思考,深入采訪,深夜創作的工作過程中,廣大通訊員變成了一個個“逐光而行”的人。
更值得回味的是,這項工作為一批基層通訊員得到錘煉提供了平臺,他們按照一版要聞、二版工程動態、三版黨群工作、四版文藝副刊的版面策劃,逐步形成了系統思維習慣,并伴隨著烏東德工程的順利推進快速成長,先后成為其他在建項目或公司本部的可用之才。那些記載著烏東德工程建設者艱苦拼搏的故事和事業成功的喜悅背后,也書寫了眾多寫作愛好者將“金沙”夢想變為現實的美好過程。
“逐光”而行的日子,是不斷成長和價值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找尋快樂工作的方式和理由,是每個人不斷修煉自己的重要途徑。我們的宣傳思想工作尤其如此,每一篇稿件所要表達的“亮光”都不一樣,都應該體現作者字斟句酌、真實嚴謹的工作作風,它因創新、創造而豐富多彩,因堅持、積累而趣味橫生。
希望大家在接下來的工作中不斷找尋并打造自己的“亮光”,再接再厲,取得更好的成績,成就更好的自己,創造更好的未來!